首页 >> 资讯动态 >>各类资讯 >> 幼儿攻击性的行为分析 | 要正确对待幼儿的攻击行为
详细内容

幼儿攻击性的行为分析 | 要正确对待幼儿的攻击行为

1.jpg

一、  攻击性行为的概念:

 

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指向他人或物体的身体或言语的攻击表现。攻击性行为是儿童问题行为极其重要的表现之一,历来为发展心理学和幼儿教育学研究所重视。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教育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生活中,年轻的父母不仅千方百计地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而且食物也优先供应孩子,甚至不让孩子与他人分享,这样容易导致孩子占有欲旺盛。家长的娇宠放纵,极易导致孩子为所欲为,稍不如意就以“攻击”的手段来发泄不满情绪,甚至发展到以攻击他人。

 

2.jpg

 

二、幼儿攻击行为的原因:

 

(一)教育方式不恰当。

 过分放纵和过分专制的教育方式都可能导致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因为过分放纵,会养成孩子自以为是,自我专横的个性特征。他们习惯于大人满足其各种要求,习惯于一切事物都围绕着他转,把他当成“太上皇”来服侍。一不如意,就会大发脾气,甚至殴打大人。而大人的忍让、放纵,更使孩子学会不断的任性和具有攻击性。这种习性又会带进幼儿园,在与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中也表现出攻击性行为。

 

过分的专制,则会导致儿童严重的挫折感,并引发攻击性行为。一些心理学家就认为,攻击行为就是针对心理挫折的一种反应方式。如果一个人在满足其需要和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遇到了干扰或障碍,这时他就会作出攻击性的反应。例如,儿童的行为受到大人的阻止,使他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目标不能实现,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等,就可能引发其攻击性行为。调查表明,少年儿童的攻击行为是明显的,其中对父母的攻击远远多于对他人的攻击,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少儿观念格格不入,而父母往往凭借自己的地位与权威,要求少年儿童按照他们的要求、观念行动,对少年儿童进行大的干预和限制,这往往使少年儿童产生严重的挫折感,从而产生攻击行为。

 

(二)不良的学习。学习理论认为,攻击行为是一种社会行为。

 儿童的攻击行为主要是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学习而获得的。这种学习分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两种。

 

(1)直接学习——强化。当孩子的攻击行为得到奖励或“默认”(正强化)时,他便从攻击行为中得到了“好处”,从而在今后去重复它。例如,孩子在与别人争抢玩具时,采取攻击行为(打、推倒对方等)获得了玩具,成人不加理睬——默认,孩子以后就会更多地采取类似的攻击行为。在外打架的孩子,如果父母不管甚至夸奖“真是好样的”,“在外就是要厉害点,免得受人欺负”。孩子受到这类夸奖,就会更爱攻击。相反,如果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攻击行为进行干预,如没收抢到的玩具,进行批评、惩罚(负强化),使有攻击行为的孩子不是从中获得“好处”而是获得批评、惩罚,那他以后就会很少有攻击行为,以避免批评和惩罚。例如:我们在工作中常出现这样情况,一名幼儿在与同伴玩闹时不小心被撞倒,被撞倒幼儿起身就踢打他,在老师问原因时幼儿回答:“爸妈告诉我谁欺负我就打谁”。

 

(2)间接学习——模仿。儿童喜欢模仿,他们无时不在模仿成人的语言、动作、活动、为人处事的方式等。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孩子不仅长得像父母,就连说话的神气、腔调、手势、动作甚至某些性格都与其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有的孩子由于模仿电影和电视中的武侠、神仙、妖怪,或从屋顶、墙头飞身而下,或喝药、上吊等以致丢了小命。同样,儿童通过模仿也可以学习到攻击行为。他们如果看到别人的攻击行为,在类似的情况下,他们就会像过去所见的一样,采取攻击行为。

 

(三)身体状况因素。

 一般认为,儿童的身体疾病,睡眠不足和营养不良等健康状况,会引起孩子的烦躁不安,令他们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而个子的矮小或身体的虚弱,可能使孩子经常遭受别的同伴的欺负,当他忍无可忍时,可能会奋起反抗,并付之武力来威胁其他孩子,显示自己不再是懦弱无能,不再甘心受欺负。这也是儿童产生攻击性问题行为的原因。在判别孩子的行为是否属于攻击性行为时,要注意与正当防卫行为相区别。通常那种当自己的利益、生存、安全受到威胁,荣誉、尊严或正当权益受到损害时,产生的攻击行为是一种正常的防御反应,我们称其为良性攻击行为或正当防卫。这种良性攻击行为对于儿童的自我保护,对社会复杂环境的适应,都具有积极意义。我们应当从小培养孩子的正当防卫的意识和行动。但是如果攻击行为偏离了自卫的目的,超出了自卫的范围,发展成经常性的,有意的并导致物品的损毁,造成他人肉体的伤害和心灵的痛苦,就成了攻击性问题行为。

 

(四)家庭环境的影响   

 (1)父母感情不合,经常吵架,会影响幼儿的情绪和情感发育,使他变得暴躁、易怒、不合群,因而容易产时攻击行为。

(2)家长脾气暴躁,经常与他人发生口角和争执,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模仿成人。

 

t010ba9b35ec7d0b690.jpg

 

三、正确对待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了解孩子的攻击原因后,成人应该采取什么方式正确处理呢?

 

1.了解和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

 

对于长期压抑,正当需要得不到满足,造成心理挫折而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家长先要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并尽可能创造条件满足孩子合理的需要。老师和父母要了解孩子的需要,对是非曲直要注意不能用自己的想象,而是要通过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来真正了解孩子的感受、愿望及需要。在沟通时,要尽量听孩子说,并注意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讲话,待孩子讲完以后,老师和父母再对其所讲的内容,与孩子进行交流。如果孩子的要求是合理的,就应该创造条件尽可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对他们一些不合理的需求,也要心平气和地与其讲清道理。

 

2.正确的榜样作用

 

为孩子提供学习的榜样,最好是让他多与那些用理智处理问题的孩子接触,交朋友。不少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若将有攻击行为的儿童置身于无攻击行为的楷模之中,可以减少其攻击行为。老师或父母在遇到孩子之间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应该用理智的非攻击性的方法帮助孩子解决矛盾与冲突,而忌讳去打骂孩子。有暴力内容的影视节目,制止孩子去看,或跟孩子一起看,帮助孩子分析暴力行为的复杂动机与后果,讨论使用非暴力解决问题的方法。

 

3.奖励与惩罚的正确应用。

 

在矫正孩子攻击性行为的过程中及时地奖励与惩罚也很重要。对孩子正确的行为,如帮助别的孩子等,应马上给予奖励,如口头赞扬,允许他看电视或玩一会儿游戏机,带他去一次公园,或做他特别喜欢吃的东西等。不过在运用奖励的方法时应注意奖励的大小应与孩子正确行为的难度相适应。同时,对其不良行为,则应给予及时的隔离或惩罚。当然,惩罚的手段也必须是与孩子的心理惧怕相一致的。另外,应用“代币制”来矫正孩子的攻击行为,

 

4.强身健体。

 

对于患了疾病,身体虚弱的患儿则应加紧医治,加强锻炼和营养,适当地休息,改善身体状况,使他们健康、快乐,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科学研究证明,虽然不是所有的孩子过多地摄入糖都会产生攻击行为。但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过多地摄入糖则有增加攻击性行为的倾向。所以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应合理地限制糖的摄入量。

 

5.培养自控能力。

 

矫正孩子攻击性行为最根本的一点还在于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攻击行为的能力,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教给孩子正确的社会道德观念,使孩子树立正确的认识和观念,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攻击、伤害他人是不行的,逐步学会用社会规范约束自己。这样就能有效地控制攻击行为。

 

第二,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即让有攻击行为的孩子学会体验受害者的痛苦。心理学家称此为“共感性”即从他人的角度感知某种现象或体验他人的感情、感受的能力。研究表明,这种共感能力越高,对他人的攻击性就越小,也就是说共感性能有效地抑制攻击行为。对孩子共感性的培养,关键在使孩子知道其他人也会疼痛、痛苦,帮助他们把自己对疼痛和不快的感觉与别人处在这种状态时的感受加以对比。简言之,就是教会孩子把自己对疼痛、不快的感觉扩大到别人身上。一位教育家说过:“如果我们极力使儿童注意到成人和小朋友的疼痛感受是怎么样的,那么我们自然会卓有成效地培养起儿童的同情心。”

 

总之,对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我们应更多地强调爱和平静、温和的教育,树立正确的榜样。特别是要注意在平时培养他们的爱心和善良的品格。多给予鼓励这才能铲除孩子攻击性行为产生的。让幼儿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技术支持: 北京博苑教育集团 | 管理登录
seo seo